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《好听的声音》(精选13篇)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,有着重要的地位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《好听的声音》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《好听的声音》 篇1设计思路:
这是一个激发幼儿探索兴趣,培养幼儿探索习惯的活动。幼儿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声音,发展感知觉,增强对周围事物的敏感。
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常常视而不见,充耳不闻,因此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(听听这是什么声音,还有什么声音),渐渐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,在引导其关注生活的同时,还要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。于是,我设计了探索声音产生的环节。
科学地说,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,但三岁的幼儿根本不理解。活动中,我用“瓶子中碰到东西就发出声音”的实验使幼儿直观感受声音产生的最外显的特征。而对音量大小的探索,我则借助了“大鼓和小鼓”的游戏来吸引他们。加之歌曲音乐永远是幼儿最快乐的表达方式之一,因此我试图在探索活动中引导他们“呀呀”歌唱。而探索后一环节中糖果的介入,则完全是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,用以激发他们新的兴奋点。
我一直在想:开展探索活动的价值,并非仅仅在于寻找一个准确答案,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。我想向幼儿传递这样一个信息,就是事物运动的相对性。活动中由于豆子的多少和糖果的软硬所发出的相对“大鼓、小鼓”的声音,让幼儿感受到事物存在于“变”的动态中。
活动目标:
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,积累听觉经验。
在为乐曲伴奏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轻响,发展感知觉。
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、幽默。
运用已有生活经验,根据画面大胆想象、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。
活动准备:
教学课件,歌曲《大鼓和小鼓》的音频,塑料瓶子人手一只,豆子、软糖,硬糖,棉花糖。
活动过程:
一、聊聊生活中的声音
1.教师播放教学课件(以小班幼儿早晨生活为背景),依次播放笑声、鸡鸣声、盥洗声、汽车喇叭声、“老师好”的问候声。(在生活中,教师的策略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出现)
播放笑声,先出声音后出图像。
——这是什么声音?谁在笑?看看你猜对了吗?原来宝宝在睡梦中笑出声了,宝宝要起床了。
2.播放鸡鸣声,先出声音后出图像。
妈妈请谁(或哪个小动物)来叫醒宝宝?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叫?
(为幼儿丰富一种不易观察的动物的声音,如蛙鸣声。)
3.播放水声,先出声音后出图像。
——宝宝起床了,他在干什么?
(可以引导幼儿说说宝宝在做哪些事,如:洗脸、刷牙、小便、大便,都会发出这样的水声。)
4.播放汽车声,先出图像再出声音。
——宝宝吃完早饭要上幼儿园啦。这个宝宝是坐爸爸的小汽车上幼儿园的,小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呢?
(可以延伸开来,引导幼儿说说“自行车的声音”)
5.播放问候声。
——到幼儿园了,老师要和小朋友相互问候。听听这是女孩在问候还是男孩在问候?
小结:瞧,宝宝的身边有许多好听的声音。
二、探索用瓶子发出声音
——宝宝来到幼儿园,和老师、小朋友一起玩。老师这里有个瓶子,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?
小结:瓶子只要碰到东西就会发出声音。
——这里有许多豆子,豆子和瓶子在一起会发出声音吗?是怎么样的声音呢?
三、为“大鼓和小鼓”伴奏
1.教师播放歌曲《大鼓和小鼓》,有节奏地说说“我的瓶子有声音”,引导幼儿感受音乐,并跟着音乐节奏摇瓶子。
——你们看, 这里有两只鼓,一只是大鼓,一只是小鼓,我们用瓶子来学学鼓的声音(边唱边用瓶子打节奏)
——大鼓和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?怎么用瓶子发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?
2.幼儿分组摇瓶子,探索大鼓和小鼓的声音。
——你是怎么发出大鼓(小鼓)的声音的?
3.教师引导幼儿在瓶中放入不同量的豆子,摇动瓶子来为大鼓和小鼓伴奏。
——我在瓶中放了一粒豆子,用力摇,发出的声音像大鼓还是小鼓?
——豆子放得多,声音会变响还是变轻?像大鼓吗?
——你们放的豆子多,响亮的声音像大鼓,我也要做大鼓(将瓶子装满豆子,摇动却没有声音)。怎么回事?,我把瓶子装满了豆子,为什么没有声音?(帮助幼儿积累声音产生的经验)
小结:原来,要发出大鼓的声音,豆子既不能太少,也不能太多。
四、分辨糖果发出的声音
——(出示软糖和硬糖) 猜猜哪种糖会发出大鼓的声音?哪种糖会发出小鼓的声音?(幼儿尝糖果)
小结:硬的糖会发出大鼓的声音,软的糖会发出小鼓的声音。
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,演唱歌曲《大鼓和小鼓》
——喜欢吃硬糖的孩子,请你们唱大鼓的声音,喜欢吃软糖的孩子请你们唱小鼓的声音。
——(出示棉花糖。)这种糖会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呢?
教学反思:
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,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,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。中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“听讲”,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,自己探索,了解了声音轻重。
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《好听的声音》 篇2活动目标:
1.学习新节奏ⅹ·ⅹ ⅹⅹⅹ-|和ⅹ·ⅹ ⅹⅹⅹ|,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较为复杂的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。
2.认识手风琴、小提琴和小军鼓三种乐器,并知道新乐器的名称和发声特点。
3.初步学会演唱歌曲《好听的声音》,练习控制自己的声音与伴奏乐器和谐演唱。
4.借助图谱、动作、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。
5.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,发展幼儿的表现力。
活动重难点:
1.认识手风琴、小提琴和小军鼓三种乐器,并知道新乐器的名称和发声特点。
2.初步学会演唱歌曲《好听的声音》,练习控制自己的声音与伴奏乐器和谐演唱。
3.学习新节奏ⅹ·ⅹ ⅹⅹⅹ-| 和ⅹ·ⅹ ⅹⅹⅹ|,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较为复杂的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。
活动准备:
乐器(手风琴、小军鼓、小提琴)、磁带、动物图片(小青蛙、小花猫、小熊、小狗、小猪)、乐器图片(手风琴、小军鼓、小提琴)。
活动过程:
一、节奏游戏
师出示小青蛙图片, ……此处隐藏10820个字……
1、感受亲子间活动的乐趣,增强孩子与母亲积极交往的体验。
2、能辨认妈妈的声音,会听妈妈的指令。
【活动准备】
1、邀请班级每位家长来参加活动。
2、围裙(口袋里装有故事中小熊、小鸟、长颈鹿、大象等动物粘贴)、磁带、手绢。
3、两排弧形座位,前排坐幼儿、后排做家长。
【活动过程】
一、初步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。
1、教师:“宝宝好,老师穿着什么?”(围裙)“还有谁穿过?”(妈妈)。“我穿围裙不做饭,它是小动物们的家。是谁的家呢?”出示小熊并粘贴在围裙上。
2、欣赏故事的前半段,初步理解故事内容。
提问:“小熊在干什么?谁起来了?小动物发出什么样的声音?小熊被吵醒了吗?”幼儿学学小动物发出的声音。
教师:小熊在睡觉,小动物们都没有喊醒,那你们来帮帮忙吧!(幼儿齐声喊:小熊醒来吧!)
提问:“什么样的声音能把小熊吵醒呢?”
3、完整欣赏故事,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母子情感,知道妈妈的声音很亲切、很好听。
提问:“是谁把小熊喊起来的?用什么样的声音把小熊喊起来的?”(幼儿学小熊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睡得多香呀!”)
提问:“为什么熊妈妈轻轻地说话,小熊就醒了?”(因为它是小熊的妈妈,每个孩子对自己妈妈的声音都是最熟悉的。)
二、通过游戏,进一步感受、体会妈妈的声音很亲切、很好听。
1、引用故事情节,和妈妈一起玩:“小熊醒来吧!”的游戏。
幼儿出来扮演“小熊”做游戏,眯着眼睛不出来。妈妈一个一个地喊:“小熊,快起来!”,宝宝听到自己妈妈的声音就回到妈妈的身边。
2、亲子游戏:找妈妈。能听声音,寻方向找妈妈。
(1)妈妈对宝宝说:学ⅩⅩ动物的声音。
(2)拉着妈妈的手跳跳:妈妈让宝宝跳几下,宝宝就跳几下。
(3)宝宝蒙上眼睛,妈妈们相互换位置(妈妈起来干活了)。妈妈喊:小熊晴来吧!宝宝听听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在喊,是妈妈的声音就把蒙在眼睛上的手绢拿掉。
三、总结。
妈妈是我最亲的人,妈妈的声音真好听,我们都很喜欢妈妈的声音。在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的音乐伴奏下,和妈妈亲亲、抱抱、唱唱歌,结束活动。
注:根据参加家长的具体情况,确定“妈妈”或“爸爸”的声音真好听。
附:童话《小熊醒来了》
熊妈妈很早起来干活了。小熊还在睡觉。鸟儿唱:“滴哩哩,滴哩!滴哩!”老鼠叫:“支支支,支支支!”小狗喊:“汪汪汪,汪汪汪!”小熊睡得很好,什么也听不见。“啪嗒!啪嗒!”长颈鹿来了,小熊还在睡着。“蓬蓬!蓬蓬!”大象走过,把地都震动了。小熊还在睡着。
熊妈妈回来了,轻轻地对小熊说:“小熊醒来吧!”小熊听的很清楚,回答说:“噢!妈妈,我睡得多香啊!”小熊醒来了!
妈妈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,此次活动小朋友和自己的妈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,理解故事中只有妈妈的声音才能把小熊叫醒,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,更深刻地让孩子体验了亲情,感受到了母爱,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妈妈的爱。
幼儿园小班语言课教案《好听的声音》 篇13一、主题由来:
声音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伴,当我们的孩子听到生活中有趣的、奇怪的声音总会好奇地问:“咦!这是谁的声音?什么声音?”来自孩子的许多信息告诉我们:孩子对有趣的、奇怪的声音是很感兴趣的,敏感度很高。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,孩子的“自我中心”往往使他们在家对家人、长辈缺乏尊重,孩子的任性使他们对身边大人的话听而不理等现象大都存在,因此我想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如此丰富的声音资源:有趣的动物的声音、马路上汽车的声音、好听的歌声、好玩的玩具发出的声音等等,那些声音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存。何不通过声音让孩子们接受来自声音的各种信息呢?何不充分的运用身边的各种声音资源,让孩子感受辨别各种声音的同时,了解声音带来的信息,通过有趣的声音活动,引发幼儿关注周围人与事物的兴趣,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呢?于是我设计了主题活动《好听的声音》。
二、主题教育目标
1、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,区别不同声音以及所表示的意义。学说“这是……发出的声音”。
2、感知物体之间碰撞会发出声音,尝试听辨几种不同的声音。
3、学习用各种线条来表现不同的雨,提高手的控制力。
4、能根据歌词创编动作,进行歌表演。
5、养成不挖耳朵的习惯,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耳朵。
6、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车,尝试模仿各种车的声音,感知车给我们带来的方便。
7、倾听自然界中的声音,对各种声音产生兴趣。
三、活动安排:
语言:谁的声音
美术:小瓶盖创意屋
音乐:有趣的声音
体育:快乐的小骑手
健康机灵的耳朵
科学:会唱歌的瓶宝宝
歌表演:小青蛙
娱乐游戏:猜声音 生成主题 好听的声音(1周)
小(3)班
一周要点
1、鼓励幼儿安静倾听老师或同伴的讲话,有良好的倾听习惯。
2、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谦让。
生活重点
1、对幼儿进行夏季饮食卫生的教育,教育幼儿不吃不洁或过期食物。
2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澡,勤洗头。 体育活动
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
民游(关老关)、皮球 毽子 圈
民游(关老关)、跳格子 垫子、钻圈
大型器械 羊角球、走小桥
投沙包 高跷、爬攀登架 大型玩具 在活动中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,适当运动。
学习活动
体育:快乐的小骑手
数学:复习
语言:谁的声音
美术:小瓶盖创意屋
音乐:有趣的声音 区域活动
语言区:提供幼儿用书,鼓励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主欣赏画面阅读故事《洗澡水变成汤》。
探索区:提供各种空罐头、空瓶子,探索它们之间的不同与相同。
数学区:投放幼儿用书,指导幼儿能将5以内的食物和点子连在一起。
手工区:特色活动(剪纸):剪裙子,指导幼儿探索在物体中镂空的剪法。折纸:扇子
餐前:欣赏故事、讲新闻、手指游戏、音乐欣赏、说唱童谣
餐后:看动画片、园内散步、桌面游戏、听故事、看图书 学习活动
歌表演:小青蛙
健康:机灵的耳朵
娱乐游戏:猜声音
科学:会唱歌的瓶宝宝
欣赏童话故事:长发妹
家长工作
1、在假期中,请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欣赏荷花,感知荷花的美丽。告诉孩子有关荷花的科学常识。
2、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挑选一样孩子最喜欢的东西,带到幼儿园,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。
文档为doc格式